提供线上远程、线下面对面心理咨询,下载乐天心晴App首次下单赠15分钟免费咨询
<<点我下载乐天心晴APP注册即可下单抵用>>

界限

       

         界限的发展


        从本质主义者的观点来看界限,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个企图表达个人特有属性的“自体”。初生时,这个“自体”多半是具有潜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它像是一个柔软的类似变形虫一样的生命,周围有一层质地很轻薄、半透明状的隔离物(一个界限),好像裹在蛋白里面的蛋黄。从外表上看,我们常常把界限看成婴儿的身体,然而从婴儿的成长经验来看,界限可就复杂得多;它是可以感受到的、“自体”范围的终止,也是“他体”范围的开始。这种自体经验的感受,有时候发生在身体接触的层面上,有时候则是发生在其他的层面上。界限是相当有弹性的,它不停的在移动,就像是变形虫的触角,不停的向外去体验周遭的环境,然后会远离外界缩回到中心。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在儿童界限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成人往往就是在身体的层面上去识别界限的,所以儿童也微妙的受到鼓励而依样行事。然而,如果儿童在接触界限时不觉得安全或愉悦,他们会把界限定位在深深的内在,远远的离开身体。很多人相信所有的儿童在出生时都是自闭型的,也就是说他们无法辨别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区别;在婴儿的经验中,母亲和自己是浑然一体的。新的界限的触角,还没发展出来辨识的能力,所以弄不清楚什么在界限以内,什么在界限以外。在界限初开始碰触时所发生的事,会影响到一个人日后发展出什么样性质的界限来。


       产生界限时的尺度


        看起来有一个“有机体的界限”与一个“个人的界限”。婴儿在身体界限的发展上是像个动物一样的,一切取决于感官的经验。这不是“个人化”的,甚至不是“人类化的”。人类的经验包含了发展成为一个“个人”的能量(这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开展的)。模瑞司波曼说自我是在生命的第三年逐渐呈现,然后在满三年时才产生出来的。自此之后个人的界限才会逐渐明显。


        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界限虽然是根据一个人的“真我”而反映出来的,但是它最好是有弹性的、能改变的。在一个健康的人的一生之中,界限的反应是向-接触与退缩--两个方向的,取决于一个人是想扩展或体验新的经验,或是想要退缩回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小空间去。就是这种“扩展\退缩”的交替,形成了生命中行为与行动的浪潮,只要有机体的完整性没有受到威胁。


        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几个不同层次的界限,在欧文与马瑞姆波思特的描述中,有下列各项界限:


        1、“我--界限”:一个人容许界限接触的范围“决定他的行为、观念、人群、价值、环境、想象、记忆等,他能自由的决定取舍,不论是跟外在世界的接触,或是他自己内在的反应的苏醒。”


        2、“身体界限”:愿意觉察身体某些部位或某些功能的感受。


        3、“价值界限”:愿意接受体会由自我决定的价值的范围。


        4、“习惯界限”:在过去所发展出来的习惯模式中,有多少是可以再去体会的?又有多少是不想再有的?


        5、“表达界限”:有多少感受与能量是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出来的。


        6、“显现界限”:有多少自我是愿意在他人面前展现的。


        愉悦与不舒服


        如果来自父母的刺激是愉悦的,那么儿童就会产生一种安全和慈爱的反应,并且希望重复这种令人愉悦的接触。如果是这样,儿童的界限就可能会朝着有弹性、有反应、敏感、有效的方向发展,并且儿童会渐渐认知到自己跟身边的人是不同的个体。然而在生命的经验中,界限接触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在接触时,有时不经意的、有时明显的令人感到不舒服。有时接触可能过少,结果产生被抛弃或是恐惧的感觉;或是过多的接触令人感到不知所措;有时接触可能具有敌意,结果使人感到不安全;接触也可能过分强制或冷漠寡情,于是导致自我评价的低落。当儿童觉得受到威胁时,他就学会了从接触面上把界限退缩一些,更靠近自我一些;特别是接收到前后不一致、充满矛盾、或是双重标准的讯息时,就更加的觉得困惑了。

 


        墙


        在面临威胁时,一个人可能选择从接触中退缩,或是选择在密切接触的同时对界限严加保护。这样一来,原本具有“有机物”特质的灵活的界限变得僵硬,而且越来越厚了。界限变成了一堵设防的墙,响应和接触的功能因此而减弱。个人可能会感到世界更安全,可是他却要付出缺乏活力、不能充实生活的代价。


        任何界限都可能变成墙,防卫的自我和接收机械行为的自我,都是“我--界限”的一种。一个人天生的个性是这些元素的混和体。


        角色


        “角色”就由这些墙所构成。角色的存在是为了生存的功能,不论它们是好的(能被接受的或是得体的)、或是坏的(不能被接受的、或是不适宜的)。角色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论这样的注意是奖励还是惩罚。注意是(被)认定的代用品,而我们相信认定是“爱”不可或缺的部份,而注意不是个人化的行为(注16)。每个人都渴望别人欣赏自己的特质,他人对自己的认定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然而通常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我们的行动都是他人认为得体的行动,这样才能得到他的注意,我们才有了保障:我们所需要的人不会离我们而去。但是这样做的同时,“真我”被束之高阁,生命中充斥着义务、规条并且充满了道德批判。生命中的自发性、丰盈的经验和乐趣都减弱了。为了符合别人的期待(同时也是自我认知的需要),跟界限接触时的兴奋被一种经常性的警戒所取代了。于是这个人变成“依赖外在环境”的人,他人的意见是更重要的。社会通常把这样的过程视为“成人化”或“成熟化”,经由这个过程,秩序得以维持,成就得到保障。这是社会化必要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是自我实现。如果我们能两者兼得而又不互相排斥,岂不是更如人意?


        关系


        多数人站在墙(角色)的后面与他人相处,层层设防并且依赖外在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上或是大多数的社交场合中,这样做似乎是相当合乎情理的。然而,这样做却也会使人感到孤立和受到忽视,这种孤立感促使他们想要去寻觅亲密关系。对亲密关系的吸引常常会跟性需求及性亢奋混为一谈,正如我们在后面的章节描述的那样(见下章“性”)。对亲密的要求是渴望被认定、让真我能呈现及被接受和欣赏。


        在呈现自己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让别人看到的是自己的角色和墙。所幸的是,这些首先吸引他人的成分,创造出一个“罗曼史”、一个尽善尽美的幻景,当这个“罗曼史”消逝时 -- 通常它一定会消逝的,接着不可避免的跟着来的,是这个亲密关系中的考验:带着苦涩味道的“权力斗争”。当罗曼史消逝时,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包括:


        一、以分手的方式来避免斗争。


        二、以“正确”自居,试图压倒对方进行权力斗争(或相反,有些人选择以“错误”来抗衡)。


        三、争吵到精疲力竭,最后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


        四、超越一切场景,以避免争执。


        五、找到了具有创造性的权力斗争方式,能够保持某种程度以上的兴奋。


        六、每个人通过自我负责的方式,找到了发现自我模式的途径,并且透过彼此分享这些发现使得亲密的经验更深刻。


        在一个真正的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认定他或她自己对自我的责任。在没有指责也没有受害者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透过脆弱性的开放及愿意分享彼此的经验,开始发展自己的“关系花园”。这时,人们愿意把墙、防卫、武器都暴露给对方知道,每个人才能渐渐解除掉墙背后密不透风的隐藏,回到一种更单纯和脆弱的状态之中。于是,真正的接触才会产生,双方才能重新获得在界限接触时满足的兴奋感,那种经验是多么新鲜和充实,那怕它有时也会令人恐慌、悲哀、甚至让人失望。


       文章来源:海文学院  摘自《懂得生命:在和谐关系中创造》
 


上一篇文章:没有人可以操纵我们的情感,除了我们自己
下一篇文章:家庭关系中,父母和孩子需要互相尊重
分享到:

乐天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束缚,重获心灵自由。      联系电话:021-37702979    021-52951186
标签: 亲子关系
分类:青少年心理咨询| 发布:乐天心理咨询| 查看: | 发表时间:2014-8-31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wzright.com/
本文链接:http://www.wzright.com/psychological-counseling/1646.html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点击更新验证码

咨询项目: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一般心理问题     组织项目:企业EAP疗法培训
欢迎关注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官方微信   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是上海心理咨询机构强迫症抑郁症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咨询心理咨询服务创优全国 心理咨询中心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2240号鼎力创意园B401室  免费预约电话:021-52951186 021-37702979  Copyright © 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www.wzrig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44013 -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