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正的心理健康,似乎带有理想的意味,因为一个人一辈子心理上什么毛病都不出现,就像一辈子从来不患任何疾病一样,至少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不说是不可能的话。心理健康与其说是一种状态,毋宁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永无止境。正因为如此,它才值得我们大家去追求。
现在根据文献,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做粗线条的描述。对专家们意见的综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也就是考察和衡量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这六个方面有部分重叠之外,正说明概念的复杂性-----多维的,多层次的。六个标题并不以重要次要而分先后。
一、对自己的态度
1、 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清楚地觉察到真实的自我;
2、 能将自我客观化,即从他人或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3、 在不同处境和生活工作任务中有恰当相应的自我情感;
4、 有牢固的自我身份。
二、成长与发展
通俗地说,成长就是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的父母不可能是完人,因此,成长也就意味
着从父母不良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和可能性,发展意味着不断地、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力。这里,A. H. Maslow关于基本需要的学说和自我实现的讨论,G. ALLport关于“投身于生活之中”的极具睿智的建议,对咨询和心理治疗有特殊重要意义。
三、整合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而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整合被公认为心理健康的一
个标准。整合意味着:
1、 各种心理力量(欲望、意向、需要等)的平衡;
2、 稳定的价值尺度;有序的(或等级制的)价值系统结构,其最高价值是可以与人共享的;
3、 对逆境和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自律
1、做出决定的过程和性质。强调的是,对行为的调节出自内心,并且与完全内在化了的社会规范符合,此种自我调节功能与其他心理功能也是整合良好的。
一个人的生活总是处于他律与自律的矛盾之中,因此,在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中,教育的精髓在于,如何循序渐进地和潜移默化地将他律(即社会规范对个人的约束)转化为自律,这对心理咨询很有参考价值。
2、独立自主的能力。自律的人的满足不仅在于符合外在的要求和制约,换言之,外在的满足毋宁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满足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发展或潜力的发挥。
要使“天人合一”哲学符合卫生科学的宗旨和要求,必要的补充是,个人独立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而不是抹杀个性去被动地适应环境。
除非有充足的相反的理由,健康人不言而喻的行为前提是,他对现实并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人类经验的复杂性,现实之正面的和负面的效应不可能分得一清二楚而把他们拆开。
五、对现实的感知
1、 免于受个人动机和需要的歪曲;
2、 对社会的敏感。
这里,敏感意味着对他人反应迅速的和积极的关怀。即与社区或周围人有共享快乐和
分担忧患的情感。
六、对环境的把握
1、 主动爱别人的能力;
2、 对“爱情、工作和游戏”三者有恰当的分配。
3、 恰当的人际关系。
按H. S. Sullivan的理论,心理咨询和治疗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也可以说,一切精神障碍归根到底是个人际关系问题。还可以说,一个人人际关系的质量越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一个人人际关系问题愈多、愈严重,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愈低。
4、符合社会处境的要求。例如,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要求是不同的。
5、适应与调节。通过行为对社会的适应体现个人的自我调节,达到适应与调节的统一。
6、解决问题。我们时刻都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应该强调的是,成功既不是个人人格的属性,也不能归之于环境本身。不以成败论英雄适用于许多历史人物,在心理卫生领域里也是如此。因此,心理卫生重视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可区分出若干维度。
第一, 有若干阶段构成的时间序列。对问题之觉察,继之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的考虑,从所考虑的诸方法中决定选择哪一种,最后决定付诸实施;
第二, 在各阶段中伴随的情感体验;
第三, 解决过程的直接性和非直接性;
第四, 问题常常不是个人性的(即私事),这就涉及人我利害的考虑。人我两利是健康行为的一个特征。
上述对心理健康的讨论也只是个轮廓。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不要完全陷于病态的消除,也要想到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提高,因为即使一位严重精神障碍也任然保留着健康的方面或因素,心理咨询和治疗离不开人的参与,“上帝只帮助自助者”。病人的自助或积极参与,便是健康因素在发挥作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