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家庭教育的场景——
父亲:“本来说好的让你玩2个小时你就会写作业,你看看你,已经3个小时了,连一个字都还没有写上!你怎么这么拖沓呢?还有,跟你讲了,起床后要及时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你看看你,你还是这么懒散。跟你讲了,你怎么还是个老样子呢?!你真是气死我了!”
儿子:“我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哪!我怎么这么倒霉,你们整天就知道骂我!”
父亲:“你爸和你讲道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我们都是为你好啊!”
儿子:“我不做作业了!”
其实,这位父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孩子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自律,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然而,是什么原因,这位父亲花了这么大的功夫,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呢?
首先,爸爸把具体的行为如玩的时间超时和这次没有及时刷牙和洗脸,就把孩子定性为“拖沓”和“懒散”,这是不可取的。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尚未培养出成熟而完善的分辨能力,面对父母否定地形容自己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把这个负向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影响孩子未来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此时,父亲要学会针对特定的事情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其次,爸爸强硬的姿态之下,是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事实上爸爸是在担心孩子耽误学习和难以自律。爸爸要学会面对和接纳自己内心的这份感受,同时也可以试着和孩子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比如,爸爸可以说:“爸爸看到你今天玩游戏超过了一小时,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爸爸担心你玩游戏过度会影响到学习;同时,爸爸看你今天起床后没有直接刷牙洗脸,爸爸感觉这个行为是懒散的,你看看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是什么呢?”当爸爸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呈现内心柔软的一面的时候,其实可以和进行更为顺畅的沟通。
同时,爸爸的焦点都在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情上面的时候,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内心肯定是不舒服的;另外一方面,在结果上也不利于孩子去改正缺点和更有信心地处理问题。因此,爸爸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看到孩子每一次比过去做得更好的地方,然后就此及时地鼓励到孩子,给孩子更多的信心去面对当下及未来的课题。
当家长看到孩子和自己对着干的时候,是家长要反省自己和孩子沟通过程中自己身上有哪些是需要调整的,而不是去责备孩子的执拗。只有当家长调整好自己的沟通模式,并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时,相信接下来的沟通效果也都会大大提高的。
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董瑞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