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妈妈带着自己的18岁的女儿来到咨询室,妈妈开始描述自己的孩子的承受力不够的问题,如不敢一个人打车,因为害怕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后来还是由妈妈一贯地接送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学校交学费,因为害怕学校那里的表情严肃的老师,最后还是由妈妈代劳交学费等。咨询师问妈妈是否有让孩子去尝试一下的机会。妈妈回答说:“有啊,我就是开车到学校,然后让她自己一个人去交学费,最后她抱着脸哭着回来,最后还是我一个人过去替她交了学费。”
慢慢地,咨询师在聆听的过程中得知,这位妈妈原来对于自己的过去尤其是从小到大最优异的成绩这一点上原来非常的不认同——“我认为我过去都是生活的奴隶,我不希望我女儿走我同样的路。”因此,这位妈妈希望以异于常人的培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于是当孩子要做一些事情之前,向妈妈表达出自己的担忧、恐惧等不舒适的感受,然后要依赖妈妈的帮助时,李妈妈认为,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决定,就是对孩子好的,于是会答应孩子的各种帮助的请求,如此也让孩子延迟了去面对这份不舒适的感受的机会。李妈妈认为,孩子到了特定的时间自然地一些事情一定会解决好:“我以前也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一下子会做一些事情,我相信我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也肯定会做到的。”
其实,不管对于哪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在孩子应对外界事务的过程中,在他们的内心存在三种不同的感受区域,被心理学家们分别命名为舒适区(也成为安全区)、挑战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当孩子处于这个区域时是最舒服的,在这里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现有的能力范围便可以轻松地处理事情,没有任何挑战。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大,每个人的舒适区都在相对应地逐步扩大。
恐慌区:当孩子面临远远超越他们的能力范围的挑战,并且他们所做的常常达不到自己确切的目标时,这时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恐慌的情绪。此时,孩子无法面对挫折。这个情绪状态所对应的心理区域,我们称为恐慌区。
挑战区:介于前两者之间,便是挑战区。在这个区间里,意味着孩子会接受挑战。而挑战的目标是基于孩子现有的水平而设定,同时也是可衡量、可达到、可实现的。此时,孩子的感受是积极向上的,并且他们会付诸更多的切实有效的行动。在这个区域里,父母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得当的话,孩子会充满信心,以最好的状态,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到目标。
当了解和认识到孩子的三个心理区间之后,作为家长,首先要很好地评估孩子在以上三个区域的大致范围,尤其是挑战区和恐慌区的界限;同时,更关键的一点是,家长一定要鼓励让孩子走出舒适区,进入挑战区。孩子总是会充满新奇的眼光看着外界的事物,因此对挑战区的冒险也是充满好奇心的。同时,很多的孩子喜欢呆在舒适区里,因为这可以使他们不用面对自己在挑战过程中的不舒服,以及保护他们免于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因此,像李妈妈那样,去延迟了孩子跨出挑战区的时间其实是强化了孩子的逃避的行为。
在从舒适区进入挑战区的过程中,妈妈的陪伴、鼓励,以及必要时候的指导,对于孩子在挑战区里更好地应对挑战的支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倘若妈妈没有很好地评估好挑战区和恐慌区的界限,让孩子一下子进入恐慌区,此时孩子是很容易因此而产生心理创伤的。如同上面案例中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一个人报名的经历,而且直接面对严肃的表情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个孩子而言是是属于恐慌区范围的,那么此时孩子是无法独立去面对的,于是孩子很本能地产生恐慌情绪以及逃跑行为。假如李妈妈可以在孩子进行独立报名的过程中一直陪伴孩子,在必要的时候给与指导和解释,然而,这样的前提基础上孩子便更安全地进入挑战区而不是恐慌区,同时孩子还可以在挑战中感受到力量支持,同时能更勇敢地往前迈进。当孩子逐步地面对和处理好一项项的挑战时,自然内心就会更加有成就感,而过去的这个挑战区域也随之慢慢地成了舒适区。如此,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自我价值感可以逐步地培养出来。
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董瑞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