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即是物质奖励。比如:考试得第一名,给奖励吃一次麦当劳;钢琴坚持弹2个钟头,奖励零花钱10元;周末完成课外补习,答应奖励喜欢的衣服等等。家长们在刚开始进行这些奖励的时候,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物质奖励越来越没有效果,孩子对原先感兴趣的事物越发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习惯了与父母讨价还价,更疏远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
很多家长混淆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便会给孩子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如有的孩子喜欢有强烈的乐感,喜欢弹钢琴,在弹钢琴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的体验。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模型,于是会买好多模型回家组装,尽管知道过程很枯燥不好玩,但是一想到模型成功组装完毕的成果,就做得非常认真。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只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并运用,就可以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持之以恒,便能更快地实现目标。
一个孩子原先很喜欢弹钢琴的过程,这是源于他内在的动力,便是直接兴趣。当家长担心孩子没有毅力而开始讲条件如“钢琴坚持弹2个钟头,奖励零花钱10元”时,却把孩子的直接兴趣“培养”为间接兴趣即10元的物质奖励,直接削弱了孩子弹钢琴的内在动力。随着时间累积,当小的物质奖励不再吸引他/她的时候,孩子的物质欲望会逐渐膨胀,以致于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困难的增加,父母需要以更大的物质鼓励来应对孩子,造成孩子在物质欲望上欲壑难填;同时很重要的一点,物质鼓励会强化孩子内心不合理的信念,即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可以交易的。因此,久而久之,孩子在交易中成长的同时,在情感上变得冷漠和不愿意对身边人付出也显得合理。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给与的精神鼓励就像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颗新生的种子一样,会长期地在孩子潜意识中生根发芽,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进行精神鼓励呢?好的精神鼓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上的鼓励,真诚地表达感受。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时,真诚地对他/她说:“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和成长,妈妈为你感到高兴!”假如孩子取得不好的成绩,不要指责和埋怨,而要说:“妈妈能感受到你的努力,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们不要灰心。妈妈对你很有信心!”二是身体和精神上的陪伴。拍拍肩膀、摸摸头发、大大的拥抱、陪伴谈心等方式,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源于父母的力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也要告知孩子,“不管你在哪里,父母永远在你身后支持着你。”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接纳、陪伴与支持,内心也更加有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更有力量去面对。
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的人生使命是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因此,一定要对孩子的成长充满耐心和信心。
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 董瑞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