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学。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蓝勃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人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
...
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曾经做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实验,实验对象是一群4岁的孩子们。每一个孩子开始实验的时候,他会对他/她说:现在在你的面前有一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回来的时候,不仅这颗糖归你,我还会另外再奖励一颗糖。假如你不能等,你吃了这块糖,我们就没有第二颗糖的奖励了。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每一个孩子都想得到两颗糖,但是都不想为此煎熬地等待20分钟;假如马上吃掉眼前的这颗糖,那么就没有了下一颗。当然,在这个实验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各种反应。当他们看着眼前的诱惑的时候,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熬过这20分钟,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或者用双手抱头不让自己看糖,还有孩子开始唱歌跳舞,还有些孩子干脆躺下来睡觉。萨勒的实验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孩子熬过了20分钟,最终得到了两颗糖;而另外的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了在萨勒离开之后几秒钟内把眼前的糖果塞到了嘴里。尽管当时的结果已经出现,但是这个实验还没有完全结束。经过12年的跟踪调查,4岁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16岁的青少年,萨勒在这些孩子中惊奇地发现,凡是能熬过20分钟等待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自制力和坚持力,有较高的自信心,能充分肯定自我,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乐于接受各种挑战。相对应地,其余那些选择吃眼前的一颗糖果的孩子们,相对地表现出犹豫不定、嫉妒、神经质、抵不住挫折、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等等状态。
...
文章来源: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刘曦琨
很多父母对教养孩子感到困惑,他们面对咨询师,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总是教育我的孩子,给他讲道理,他好像能听进去,可是行动起来,立刻就把我的教育丢得一干二净,让人感到十分头疼。这种情况在现代家庭中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恐怕只有一点,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言而忘了行,言传身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对孩子的教育,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才有更好的效果,比如,有些父母教育孩子要用功读书,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且告诉孩子读书的很多好处,可是下班吃饭之后,立刻叫着邻居街坊去打麻将,这样的身教当然对孩子起不到榜样的作用,研究分析,如果父母想要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是和孩子一起培养这个习惯,吃饭之后,拿一本书随便翻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记住父母看书的样子,这种印象会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也爱上读书。之前心理访谈有一个案例,一个父亲下岗之后,就放弃工作,每天照顾孩子,把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全部希望转移到孩子身上,可是孩子的表现则越来越糟糕,高中几乎辍学,无奈之下求助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从父子的相处模式看到,儿子重现的只不过是父亲的处事模式,父亲遇到困难不能站起来,丢了工作不再重新好工作,孩子遇到了学习的困难,也是容易放弃,虽然知道要努力刻苦,可是行动上就是没有动力,因此心理医生建议父亲重新找工作,这样孩子才能慢慢的好起来。这就说明父母身教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因此如果你也有如上困扰,请检讨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是否也做到了?
...
孩子大了,越来越难带了,我感觉到自己已经把控不了了。我的女儿已经9岁了,刚刚读完2年纪,快要上3年级了。孩子越长大越是不听话,现在都会和我顶嘴了。最近不是放暑假嘛,我想给她补补她的语文,就给她报了个语文班和写作班;另外,我听老师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能力,开发孩子的右脑神经网络,所以我给他她报了一个钢琴课。但是女儿一点都不珍惜,她说她不要学写作,她讨厌写作,她还说不想弹琴,听到别的同学说弹琴很辛苦。而且她还爱看童话书,我看到后都没收了,毕竟童话书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太远了,会歪曲孩子对现实的看法和在现实世界里的适应。后来我还给她买了唐诗宋词,让她每天早上写作业前读一读,我还是坚信学习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教育。昨天,钢琴课第一天开学,女儿死活不要去,就坐在地上哭。我和她说:妈妈都是为你好,给你报了那么贵的课,别的孩子想学都不一定能学。最后还是我把她拖过去的,孩子又哭又闹的,作为大人,这么多眼睛看着,我真是丢尽脸了啊,但是你说我还能有什么办法?我受了委屈,还总会期待孩子长大了哪一天她会慢慢理解我的一片苦心,这样一想,我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是,下午孩子回到家之后,一看到我就哭着和我说:你太霸道了!你是个坏妈妈,我讨厌你!我一下子就懵住了。老师,我都是在为她好,反而换来一个坏妈妈的名号。难道我不做任何事情就是最好的吗?你说我能怎么做啊?
...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妈妈真的生气了!你不好好睡觉,外婆就生气了!其实,家长这样说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孩子好好去做事,但心理医生认为:长期拿生气作为理由的话,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影响身心健康,从而让孩子产生孤僻、自卑、恐惧等消极情绪。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对孩子生气,假使有不愉快的情绪,也要控制好,如果没有控制好爆发出来也要安慰孩子刚才宝宝不听话,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