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研究的一所私立大学。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勃,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蓝勃教授在找不到真正的解题人之后,又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要找出这个数学天才。
...
共情不是什么
共情不是思维过程。如果你试图思考另一个人的感受是什么,你就让自己偏离了共情,偏离了与这个人的联结,进入了你的思维的独立世界。婴儿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能对此做出反应。如果父母感觉难过,他们的孩子会知道并做出反应,即使父母努力使自己不去伤心哭泣、喊叫或表现他们的压力。在这些时刻,许多婴儿会哭叫,或通过情绪来做出反应。而对于那些没有哭的婴儿而言,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看到他们很紧张,变得谨慎小心、非常机警。
...
科胡特对“共情”的理论发展,就我自己的理解,在《人格成长:从神入的共振,到恰到好处的挫折》中,进行了阐释,在此文中就不赘述了,简单罗列如下:
...
共情(empathy),也称神入、同理心,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同身受地体会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英文单词“empathy”源于古希腊文“empatheia”,其中em的意思是 “进入、朝向(in,at)”,patheia的意思是“激情或痛苦(passion or suffering)”。这个词被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洛采(Hermann Lotze)和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改编并创造了德语单词“Einfühlung”,最早被用在美学领域。1897年德国哲学家西奥多·立普斯(Theodor Lipps)将其引入心理学,1909年,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将其编译为英文“empathy”。
...
看过一个发生在国外的真实故事,说的是一群孩子去度假村参加一个课程,结束的时候,度假村的年轻女工作人员在引领孩子离开时不小心弄丢了一个孩子。
...
情商高的人,会从一个更长远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和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天气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好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好的气象条件会使人情绪低落,心情烦闷,懒惰无力,精神萎靡,甚至会导致精神和行为异常。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交通事故也大量增加。
...刑事古典学派(旧派)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行为刑法,在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上基本走向了一个极端。行为刑法是一种法定的规则,依据此规则刑事可罚性是与在行为构成方面加以限定的单一行为(或者可能情况下的多个行为)相联系的,同时惩罚仅表现为对单个行为的反应,而不表现为对行为人整体生活导向的反应,更不是表现为对一种行为人所期待的未来危险的反应。[13]旧派虽有新旧两派之分,但其根本都在于强调法治原则及客观主义。旧派以犯罪行为为中心构建刑法理论,强调注重表现于外部之行为及其实害的特色,使得犯罪行为这种犯罪的最直观形式游离在犯罪人格之外,具有了独立性,成为刑法学体系的核心基石。尤其在前期旧派那里,行为人主观的危险性除行为时的故意、过失外,在行为刑法中几乎被忽视,犯罪人格难以进人旧派刑法学者的视域。这样在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关系上,旧派的观点无疑是非决定说的,即犯罪行为是犯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是犯罪主观心理的外化,被剥离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格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独立性,否定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格的征表。由于犯罪主观心理、犯罪主体等与犯罪人格难以割裂,这为后期旧派在犯罪人格上的被动调整,在行为刑法的框架内逐步吸纳行为人刑法的思想,预埋了伏笔。
...